本文載自:我要對你說謝謝感恩故事集頁109~116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 2014
許多人對於「自己動手做家具」有一種憧憬,他們念茲在茲要自己去找回一份屬於自然的律動,
想要心手合一成為木民。但是,在既有的教育場域中,「木工技藝」並未有一席之地,
有句話甚至就說:「讀書人不學木工,木工人不讀書」。
從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提早退休的林東陽教授集結了眾人的力量,
在教育體制之外建立起「木工學校懷德居」,從家具知識館、木工實驗學校到基金會,
他改變了木工在社會上的位子,並且圓了許多人的夢想。
家具知識館讓夢想漸漸成形
在新北市林口區的嘉寶里,是林東陽教授的老家。在這處遠離塵囂、看似平凡的鄉間,出乎意
料的有著最不平凡、最飽滿的能量。空氣中也散發著原木的香氣。
「這個地方是我的出生地,懷德居這三個字原來是大廳的堂號,後來我們將這個三合院重建,到了二〇〇四年,我決定將這個地方改為開放式的空間,讓它做為一個家具的專業圖書館」,林東陽娓娓道來在此設立「懷德居」的原因。
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曾兩度赴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專研「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的林東陽教授,是台灣家具界的佼佼者,《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是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著作。當然,他更是懷德居的創辦人,對於森林與木作工藝,自有一份濃厚的情感與十足的專業知識。
館內有上千本古今中外的家具圖書,內容珍貴又難得,原本是林東陽教授的私人藏書,他退休時打算要捐給學校,卻因為校方空間不足作罷而搬回老家。現在,這裡成了家具知識的研究與大家的交流平台。
為什麼取名為家具知識館而不叫做圖書館呢?林東陽說:「因為懷德居除了倉儲之外,還有許多模型及標本,所以取名為知識館」。
「原先是要建置在學校內,所以經費大多是校友捐獻的,最原始的發起人也是這些校友,後來家具公會、台灣木工機械業者也大力相挺,而在館內的紅木家具、地板及檯面的材料都是一些好朋友慷慨支援的。館內的模型都來自於德國的VITRA 設計博物館,所有的模型都是按六分之一的比例打造的,非常忠於原創作品,所以對於設計科系來說是非常好的輔助教學道具」。對於成立時,各方的贊助,林東陽充滿了感謝。
家具知識館是組成懷德居一連串作為的起點。重承諾的林東陽教授,因為答應校友要捐書,成立了知識館;又因陸續有人向他表達希望學習木工的願望,他又再度投身設立木工學校,為大家圓夢。他說,「話都說出口了,也不能吞回去了」,因此,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手作樸風滿足溫暖的渴求
二〇〇六年九月,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在林東陽教授多方奔走,以及在眾人殷殷期盼之下,終於開始運作招生。
教室由豬舍改建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信念,就是要用最大的熱忱去看待自己手中的每一塊木頭,用一刀一斧去完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作品。
「在圖書館成立後的一年,很多人建議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教學的機制,可以教授大家來學習木作,我也將這個空間看做是一個檢驗自己思維的平台,因為過去在學校我們認為有些地方可以朝這個方向來發展,可是沒有機會來表現,而且這裡是動態的,圖書館是靜態的,所以可以相互呼應」。林東陽認為如果木工學校成立,對兩者來說絕對是相輔相成的。
在教室裡,林東陽教授強調心手合一,學生要用心指揮自己的雙手,才能有最圓滿的成果。因此,每一位學生都是他慎選進來的,他親自了解每一位報名者的學習動機,願意認真的人才有機會加入懷德居這個大家庭。
在林東陽教授打造的學習環境裡,木民們讓倒下的樹,重新又有了新的生命。「林老師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場地,讓我們可以在這裡作夢,所以這裡叫做夢工場,在這裡你可以完成心目中想要完成的東西」。郭怡伶認為懷德居是讓自己實現木民夢的好地方。
「來這邊做你想要做的東西,其實就有點像做夢的感覺,就覺得蠻好的,就有如小小的夢想,每個禮拜來這裡完成一點點、再完成一點點,它就完成了」。學員張誠芳對懷德居也下了很好的註解。
每個學員在自己的職場之外,找到了這一個可以築夢的地方,相互幫忙、互相切磋,更感受到的是一股木質的溫暖。
深層素養讓家具成為工藝品
木作工藝,是木民們將個人的文化內涵轉化,透過創作設計,映照出豐富的人文深度。這是傳統工藝最雅緻迷人的地方,也是現今多數人已有的共識。但是,林東陽教授也曾經有一度被西方的產業發展所迷惑,差點忘了這份最初的美好。
「到了美國,真是開了眼界,因為美國的家具工廠真的是非常的現代化,產能也很可觀,但是員工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執行一個動作,不像在台灣可能從頭到尾都是由一位木匠來完成,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型態」。當時,林東陽極為認同美國那種高產能的生產管理方式,覺得台灣應該向他們學習,但是後來才漸漸發現,台灣的手工製作與國外的機器量產之間的分野;手工製作是訓練雙手與內心結合,要有這樣的素養,將來從事這一方面的工作時,才能夠自我要求,因為家具是工藝品而不僅只是工業產品。
傳承創新構築木工尋夢園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在經過多年的用心經營之後,獲得各界好評,現在已成為很多木民的夢想學校。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懷德居木工實驗教室,也間接影響了坊間木工教室的成立,引領了素人木工的學習風潮,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領頭羊。
「因為有林東陽老師的起頭,現在手作木工蓬勃發展,很多人在這邊學習之後,就到別的地方開設木工學校,這種開花結果的事情,是一種正面的影響」,在木工學校任教的吳孟芳老師很感謝林東陽教授身先士卒,做了最好的示範。而森平房老師與林彥志老師除了感謝林東陽教授提供了這一個平台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林東陽對他們亦師亦友的照顧,更讓他們點滴在心頭。
成立木工實驗學校之後,林東陽教授心中又有了一個夢想,就是讓懷德居不只是一個大家學習木工的平台,他想要將這個地方構築成更堅固的木工尋夢園,想要努力推展「傳承、創新、活化木工」的目標,並且長遠的經營下去,只不過,他沒想到這個夢想竟然如此快速,二〇〇六年才成立學校,兩年後就成立了文化基金會。
知恩感恩經驗傳承在懷德
「二〇〇八年暑假,在一次開放參觀活動中,有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問我下一步有什麼打算,我當時告訴她我想成立基金會,這位女士表示她願意助一臂之力,結果她捐贈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金額」。林東陽教授原本沒有計劃讓基金會這麼早就開跑,但是這一筆捐款進來,促使他積極地開始運作,於同年11月就登記成立了基金會。
一路上,林東陽教授被眾人的期盼推著走,而他也願意和大家一起走。他說,有許多素眛平生的人協助他,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了。
「到今天我能夠有這樣的成就,要感謝這塊土地上的人給我這樣的機會,我拿到三次的公費出國,如果以當時的環境,我真的沒有能力到國外去進修,所以我退休之後就想,如果有適當的機會,我一定要回饋這塊土地」。
懷德居的誕生,不是偶然,這個夢想園地得以成形,靠得是執行者林東陽教授的毅力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實踐,促成了這一切,不但讓木民看到傳統工藝的美好,也讓林東陽教授圓了他感恩回饋的夢。
本文載自:我要對你說謝謝感恩故事集頁109~116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2014
延伸瀏覽
木人、木師與「教堂」在懷德居https://www.facebook.com/#!/yang5433/posts/10202524128213747
6-193走過十年,懷德居對你說謝謝http://hdg.tosaint.com/entry/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