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德居十年展簡介
入口主題牆
木師之夢 A 10 Year Story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觀察陽光落在前廊的位置就能知道時間;感受雲霧的變化就能辨識季節。他們不與時間競爭,人生中也沒有所謂黃金十年,因每一刻對他們而言皆是平凡而特別。
懷德居培養出來的木工也是如此,慢工出細活,只為做到最好,只為走一條別人不會走的路。他們遠離熟悉的城,駛上蜿蜒的山,只為了與有著同樣信仰的人相遇、做工。這群人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時間觀,將每分每秒投入在他們所堅信的美好事物。
2014 年,懷德居走過十年,當光陰它繼續向前,我們卻發現最幸福的事是失去時間,不用再看錶、看手機,感受時光與自己的相融,以及周遭自然給予的訊息。如此一直一直、持續著的精神,像一條綿延的線,串連十年來不同的人事物。大家的故事都不同,但都是親手打造的人生經驗,如同件件美麗的木藝作品。
此展覽共分為「夢的軌跡」、「林間書房」、「木民群像」、「設計新力」、「跨國友誼」、「把夢分享」及「木師的教堂」七個單元,精選來自師生創作、新人獎得獎者及丹麥匠師 Niels Roth Andersen 的作品,主題則自沿革歷史、推廣經驗,到社會實踐及未來藍圖。回看之時,我們也往前走;「木師之夢」所敘述的是昨天,是今天,更是明天的懷德居,在那兒有著寬廣的夢田。
化十年為一刻,我們在教室周圍種下種下金桔和柚子樹,期盼它們結果的那天。鐘聲響了,時間無限,故事會繼續下去。
一直,一直。
#1 夢的軌跡Footprints in Our Dream
成立十年,懷德居不斷蛻變,每年指派給自己新的目標。一年年踏實的走,不變的是嘗試的決心。從培育師資、成立知識館、開授木工班、整合中西家具知識、出版學員作品年鑑,到舉辦展覽、木工體驗營、甚至推動國際交流,所做所為漸漸化為一股影響力及木工熱潮,退休的人、年輕學子紛紛上山來「修行」。大家渴求的不僅僅是木工之技,更是一個心靈的出口。
#2 林間書房Library in the Woods
走進書房,吟詠設計。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自台北科技大學退休後,將豐富的研究藏書搬回老家林口,將家族歷經五代所居住的老家﹝1897~﹞,改建為知識館。藉資源分享機制,讓學員除了動手作,也能時時吸收國際上最好的設計。其中也收藏了許多可愛的小椅子,這些精美的袖珍模型家具出自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 ),在精細的手工中展現出名椅優雅的曲線和設計者的巧思。
#3 木民群像Woodworkers’ Community
每位學員來到懷德居時,都像一張白紙,從頭開始。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卻因對工藝、設計和生活的熱愛聚在一起,「動手做」是大家共同的學習語言,工作時幸福得被樹木與山谷包圍,古老的技藝與古老的山林相映著。天然的環境帶給學員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在大地面前,我們都變得溫柔與謙卑,如同懷德居的核心概念:「心手合一」,木民獲得再一次凝視自己的機會。
#4設計新力Designer’s Platform
秉持著「傳承木工文化、推廣家具藝術」的信念,2009年起懷德居基金會頒設「家具創作新人獎」,以鼓勵設計新秀創作家具。家具製作雖是一項傳統技藝,但設計的路則是長長遠遠,年輕人的創意也應無限。懷德居正好提供一個平台,給年輕的設計者機會浮出台面,展現木藝新可能。
#5 跨國友誼Friendships Out of Wood
2012年年底,懷德居特邀丹麥頂尖匠師──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前主席NielsRoth Andersen( NRA )來台交流,分享在哥本哈根匠師公會( 1554~ )的經驗,同時也讓他認識台灣的木工藝及自然山林,帶給他一段難得的回憶。「你們以後會像春天的花,盛開綻放。Skål!(丹麥文的乾杯)」這是他當時給懷德居留下的祝福,也開啟了一段難得的跨國友誼,因而有機會在此展出他精采的作品。NRA不僅有精湛的技藝,更可貴的是有著珍惜傳統的心,以及一份專注與樸實的木工精神。
#6 把夢分享Ideas that We Share
除了固定上課的學員學習木工,懷德居希望作為一個平台,凝聚更多熱愛木工藝的朋友,開創視野。透過舉辦木工實作營,讓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新光醫院志工等非營利組織,能實地體驗「一日木工」。此外,懷德居相信文化來自腳下的土地,數度邀請林口在地的「瑞清少女合唱團」,舉辦鄉村音樂會。甫獲第八屆世界合唱比賽(WCG)金牌的他們,用最自然的歌聲,提供木工朋友們心靈休憩的機會,帶來一次次快樂的聚會。
#7 木師的教堂Woodworking Education that GoesOn
「鐘聲已響,拍去肩頭的風霜,
爬上森林最高點,俯瞰樹下的世界。
林間透著光,學徒走進木師的教堂,
光影穿過樹間枝枒,溫暖照耀他們的臉龐。
樹下人間真不凡,天使都旁觀思量。」
2015 年,懷德居與台北大學的合作計畫即將正式啟動,建立第二間木工教室並開設通識課程,將木藝教育及生活美學推向校園。十年來的軌跡如同樹木的年輪,迷人的圓圈與線條訴說時間的故事。這時光的積累與人們的恆心正是實實在在的工藝精神,
這是一個用電腦軟體即可輕易繪出作品的時代,一個點指之間即可震撼人們感官的時代。快速且變化多端的大眾品味,突顯了木工的緩慢與樸拙。偏偏,懷德居決定穩住站在時代交叉點的腳步,一手握著鑿刀,臨摹傳統;一手則拿著望遠鏡,眺望最好的設計。
懷德居還有好多個十年,即將展開。
DIY區西班牙椅
2010 年懷德居首度展開丹麥家具設計巡禮,一行人來到科靈峽灣旁的喬菲特椅子博物館,見識到丹麥人展覽家具的方式─「互動與體驗」。此區域也邀請大家來挑戰:你需要多少時間組裝完成這把西班牙椅呢?
關於西班牙椅:莫根森(Borge Mogensen)的作品表現向以簡單有力,深受美國夏克文化機能主義和苦行生活方式的影響。1958 他總結旅行西班牙的靈感,將受到古伊斯蘭教文化影響地區常見的傳統坐椅重新給予高明巧妙的設計詮釋。他將其造型現代化,去除繁複雕刻,但保留主要特徵:寬平的扶手,便於放置玻璃杯皿。座椅使用堅硬橡木和馬鞍皮。椅背和椅座藉由整塊厚皮繃緊。這種設計使得椅子的整體感覺不僅有力,也有很可看的細部結構。
延伸參閱
學學XUEXUE 藝文展覽新聞資料http://hdg.tosaint.com/entry/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