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3-78 鹿港司鉋書 懷德居推薦序

$
0
0

小鎮傳奇紀念鹿港司陳瑞華先生


紀念鹿港司,《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 鉋》出版了!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 林東陽推薦序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羅大佑在歌曲裡所描述的鹿港小鎮,令人心嚮往之,古老的城鎮總有她的魅力,因為裡頭住著有故事的人,有些人年輕時就離鄉到台北打拼,有些人則終其一生心繫家園,陳瑞華先生就是一位選擇製作鉋刀,全心奉獻給古老傳統技藝的敬業者。


1989
年寒假,首次到公東高工朝聖,這是一所瑞士籍神父在台灣創辦的木工學校。就在這趟行程中,認識了到台東交付工具的鹿港司主人陳瑞華師傅,一位篤實的鉋刀職人。翌年初夏,得獲機會再遊鹿港,承其熱情嚮導,踏遍大街小巷,印象深刻,銘心難忘。


隨後十來年,少有機會互動。直到數年前,台北科大校友林國華先生,捐贈他祖父生前的木工具一批,以其年久未用,都已鏽蝕,於是專程請託鹿港司幫忙整修,事後分文未取,我們衷心感謝,早期匠人的工具才得以保存下來。


2006

年懷德居木工學校創辦之後,木工友朋需求傳統鉋鑿鋸等工具,才再勾喚起這段陳年舊誼。我們樂見傳統木工在台灣復興,當然期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木工學校創辦近十年來,每學期都向鹿港司訂購手工具組,鹿港司對懷德居而言,像位老朋友,和我們同道相應,齊心並行。人稱夕陽產業的木工家具也因為木工教室、木材行、工具行等同好彼此間的串連,慢慢有了日新又新的面貌,太陽似乎又熱切的回過頭來,臨照傳統產業,讓木工的故事繼續。


雖然長期推廣木工教育,但看完這本書,發現自己也還是個「學習者」。漫說其他,光是鉋刀,就有數十種,各自具備不同的屬性與功能,這是一門大學問。鹿港司女兒陳虹臻女士努力蒐集資料、勤作訪談,集結成書,斐然成章,彷彿字裡行間還可看見老師傅製作鉋刀時敬慎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我想這本書不僅提供木工人完整豐富的資料,也使鹿港司重新爬梳自己的歷史,回顧始創初衷與投注的心血。


第一組木作手工具,如同第一支鉛筆、第一本素描本,開啟許多木工人的創造之路:手持鉋刀,感受材料透過雙手帶來的消長、形變,作品就在這樣一步步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羅大佑歌中所提到的「文明」在哪裡呢?我相信就是像鹿港師如此堅持下去的人們、以及一生一品的職人精神:平凡小鎮裡的人不平凡,篤實的性格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一生奉行,積厚留光。


懷德居基金會協助鹿港司出版這本書,意義不凡。期望在鼓勵木工創作的同時,也能記得這些優秀匠人的貢獻,是他們為我們鋪了一條康莊路,也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小鎮的傳奇。


歷史檔案

2012-11-04 鹿港司在女兒─本書作者陪同下,蒞臨懷德居口授心傳鉋刀祕笈。


延伸瀏覽:

http://hdg.tosaint.com/entry/6-17-大仁工具鹿港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