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鑿出新風景
退休教授林東陽打造「家具三合院」
文字 / 張桓瑋 攝影/張裕民
無論男女,從年少到熟年,懷德居都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請看【熟年誌】的報導。
家具教授林東陽,退休後在偶然的機緣下以老家「懷德居」為據點,陸續成立「家具三合院」,提供給人們遠離都市紛擾的僻靜之所,並帶領學員經由手做木工沉澱心性,而能再度擁抱生命的美。
六月初夏的午後,沿著山徑驅車直上,林東陽載著我們造訪位於新北市林口深山的「懷德居」。他一面開車,一邊表示有人覺得懷德居太偏遠,怎麼會有木工學校落腳在這鳥不生蛋的地方!「鳥不生蛋就想盡辦法讓牠生呀!」他眼睛瞇成一條線,笑著和我們說道。
十年前,林東陽自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教職退休,仍不忘木工技藝的傳承,遂在退休隔年改造祖厝「懷德居」,置入畢生收藏,成立「懷德居家具知識館」,而後陸續創立「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懷德居家具體驗館」,完成了「家具三合院」的理想。
在現今講求便利、速食、量產的社會,座落在蓊鬱林間的「懷德居」,以其傳統木工技藝,融入自然人文風情,讓人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想像。
無心插柳的家具知識館
山林中別有洞天,眼前的「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三合院建築散發出濃濃的古樸氣息。林東陽帶著我們穿過中庭,進入知識館裡,上千冊的藏書、精巧的木製桌椅錯落其間,陣陣書香夾雜著木頭香撲鼻而來。而館內兩側的架上,展示著林東陽多年蒐集的家具模型,這些可都是他遠從德國購回的珍品。
問起林東陽為何想在退休後成立此館?他笑說,這是「歷史的偶然」。
二○○三年,任職大學教授的林東陽,在教學上一絲不苟、要求嚴謹,但學生們並非都對家具設計有濃厚的熱情,在學習上得過且過,使他在任教過程中愈來愈力不從心,便鐵了心向校方提出退休申請。
「我還真沒有退休後的規劃,只想好好休息,懷德居知識館的成立,全是無心插柳所促成的。」林東陽憶及過往,細數這些年來的工藝生涯,無論書籍、模型、器械……自己倒是累積了許多「寶」。因此退休後便希望把這些「寶」留給學校,期望學校成立一個工藝知識平臺,讓其他對工藝有興趣的人參觀、利用。
「唉!等了一年,校方還是無聲無息。」難道就讓計劃停止嗎?幾經思量後,林東陽挽起袖子,毅然決然要靠著自己的力量執行。
但是要成立知識館,「場地」成了首要問題。「後來想到我老家『懷德居』還挺適合的,就在某次家族聚會,提出把它改建成知識館的構想。」林東陽表達此想法後,家人們也樂見其成,於是這個「歷史的偶然」就在他的多方努力之下,在二○○四年落成。
創辦木工學校 從「偶然」到「必然」
對林東陽而言,知識館的落成是「偶然」,之後的「木工學校」、「體驗館」創立,則是努力之下的「必然」。林東陽褪下教師身分後,開始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他的教育志業。
「知識館落成後吸引了大批人潮來參觀,甚至網路上有許多人建議懷德居開班授課,教人做木工。」
成立木工學校,本是美事一樁,但林東陽剛成立知識館,花了兩、三百萬,他無奈地說實在需要一段「恢復元氣」的時間。「因此我把創立木工學校當作下一個目標。」經過一年的醞釀後,林東陽將網路上詢問的人找來做個小調查,「我警告他們千萬不要跟老人家開玩笑,若真想上課就絕不能食言!」他驕傲地說,這些人還真是打死不退,紛紛繳了訂金報名。
外國人常將馬廄作為木工房,林東陽則是將懷德居旁的廢棄「豬圈」改建成木工教室。然而,做木工最重要的機械、器具,則是由臺灣中部幾家木工機械大廠樂捐贈送。「這些機器以成本價來算,五、六十萬跑不掉,他們能肯定我想做的事而捐助機器,我感到很欣慰。」
籌備木工學校的過程是辛苦的,從搭建教室、找尋機械廠商,以及為了場地使用問題與家族協調、斡旋。「沒辦法,做對的事情就是要堅持,」林東陽說道。由於這份堅持,也讓林東陽又於二○○八年創立「懷德居家具體驗館」,促成為人稱道的「家具三合院」。
人文素養 懷德居的重要資產
走進偌大的木工教室,不時傳來機器的打磨聲,有些學員正在各自的木桌前研究、形塑作品,有些則圍繞在工藝老師身旁,聽其解說作品的結構和木工技巧。仔細觀察,學員不分年齡,有青春正盛的大學生,也有已屆退休之年的熟年男女。林東陽笑說:「學木工沒有年齡限制,我們這裡從二十幾歲到六十幾歲的人都有呢!」
幾個學員熱絡地跑來和林東陽打招呼,問他們特地上山來學木工會不會很辛苦?他們倒是有致一同地回答:「不會呀,很值得!」進一步細問,才發現他們遠離塵囂,透過沉澱、構思、手做的過程,揉合山林的純粹,為自己量身訂做專屬家具,反而更能坦誠面對自我,重拾生活的美好。
「懷德居提供的就是這樣的人文素養。」林東陽指出,在深山中創立木工學校,就像開鑿蠻荒世界一般,和現代人萬事講求「方便」背道而馳,「如果做任何事都迎合潮流來走,不就沒意思了嗎?」
林東陽期許懷德居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工藝技術,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思維,用心感知生活。「擁有獨立的人格特質和思考模式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經營學校的過程中,林東陽秉持不讓商業行為侵入的原則,而使學校保有乾淨自然的風氣,讓學員能在單純的環境裡思考、學習。
活化木工 增添生活的溫度
「這些年來,臺灣的木工產業逐漸式微,不重視設計和技術,在國際舞臺上一點優勢也沒有。」講到這裡,林東陽不禁嚴肅起來,他提到國人崇洋、隨波逐流的結果,就是在家中大量擺置美式家具,而難有獨特的風格。
「我年輕時剛從國外留學回臺,相信機器萬能,極力推崇美國的機械生產方式;中年之後這樣的觀念逐漸改變,直到退休這幾年來,便開始對臺灣的木工沒落感觸良多。」因此他近年力倡「活用木工」,就是想告訴人們,手做木工也能鑄造出生活的溫度。
一位五十歲的大學教授周先生,透過兒子介紹,到懷德居來學習木工,他利用木頭顏色的深淺,拼製出漸層樣式的面紙盒。「來這學木工不但拓展了我的生活面向,也增加了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周先生一面鋸木頭,一邊開心地表示真迫不急待把面紙盒帶回家使用。
「這就是我所強調的『活用木工』。」林東陽有感而發地直言,當人不受拘束,認真創造出一件家具作品,不但可帶回家自己使用,甚至也能傳承給子孫們。「我們有的學員會替女兒做化妝臺、添嫁妝、有的替孫子做嬰兒床、玩具木馬……這些都是生活價值的延續。」
採訪結束後,林東陽忙不迭地穿梭在教室裡,和學員、老師們暢快交談。對他而言,退休後的生活似乎更加充實,當看見學員們神采奕奕地揮汗做工,他不禁滿足地笑了!原來那一份對木工的執著和熱愛,仍然繼續傳承、閃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