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5-238 從木工教育找回原創力

$
0
0

懷德居十年 夢的種子蔚然成林

從木工教育找回原創力


文字 / 陳婉箐攝影 / 游家桓

圖片提供 / 懷德居木工學校





一手握著鑿刀,
臨摹傳統;一手拿著望遠鏡,眺望最好的設計。從廢棄豬圈改建,懷德居木工學校走過十多個年頭,夢的種子蔚然成林,慢慢影響著臺灣木工藝復興。展望下一個十年,它與臺北大學攜手擘建木師教堂,要讓更多人親炙木藝之美


兩個女生郭怡伶、張誠芳在 2007 年夏天,許下打造一艘獨木舟的夢想,歷經數次挫敗,終於在2011年某個豔陽天,於森林夢工場裡完工。這是懷德居十年來發生的動人故事之一。


「做吧!不要講太多。」創辦人林東陽教授用一句話概括懷德居十年心得,如同當初抱著「政府不做,那我來試看看」的心情,一個偶然的起點,他決定走一條沒人走的路,在林口嘉寶村故居埋下夢的種子,
2004年懷德居家具知識館落成,2006 年開辦木工實驗學校,兩年後成立基金會,研究、教學、推廣面面俱到,簡直和大學的功能沒兩樣,但運作模式卻很不一樣。



心手合一
創造價值

在這裡,沒有統一教材、沒有統一進度,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在這裡,有人開賓士、有人騎機車,不分背景統統要排班掃廁所。在這裡,手機收不到訊號,卻個個都是「低頭族」,埋頭雕琢著木料……懷德居獨特的辦學方式,發展出超乎預期的成果


從 17 歲到 67 歲,學員
來自四面八方,有高中生、家庭主婦,也有工程師、退休老闆,甚至有人自港澳、新加坡、南非、法國、美國遠道而來。這間「現代私塾」具有什麼魔力,吸引各界人士紛紛上山當「木民」?


「懷德居不是職業訓練所,我們不是要讓學員成為生產工具,而是要引導他們創造生活價值。」林東陽表示,懷德居不只傳授技術,也重視人文素養,讓木民們透過創作表達自我,打造出自己的生活樣貌。



引述日本美學家柳宗悅的名言:手與機器的差異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手工藝之所以能誘發奇蹟,因為它不是單純的手工勞動,其背後有心的控制,通過手來創造物品,才是賦予物品美之性質的因素。這段話正呼應懷德居心手合一精神,做家具就是嘗試失敗、嘗試耐心等待,嘗試在手作的漫漫長路裡找自己真實的心。林東陽說,雙手專注在琢磨、推敲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作品透過手與心相連。


沒有課綱
因材施教

以「傳承木工文化,推廣家具藝術,體驗創作美感,豐富生活技能」為宗旨,懷德居提供不同年齡層、社會背景的人共享學習環境。常有新學員會問多久能畢業?林東陽總是回答,「懷德居是終身學習,你認為畢業就是畢業了。」這番饒富禪意的話,象徵著木工之路學無止境。


自臺北科技大學退休的林東陽,對正規教育體系再熟悉不過,但他認為,「臺灣從
1987 年政治解嚴,教育卻一直沒解嚴。」他直言懷德居能有今日成果,就在於敢挑戰教育體制,「我們不是用同一個模子打造學員,假定有統一進度,初級班做出 50 張板凳,有什麼好玩?換句話說,如果今日有十所木工學校,但課綱統一,那辦十所跟辦一所,也沒什麼不同。」


落實因材施教,讓學員自由發揮、親手製作,回歸工藝帶給人的感動,是懷德居辦出好成績的關鍵。在教室裡常見的畫面是,師生圍著泡茶桌,爭相發表意見,透過腦力激盪,迸發出創意,化為實際作品。於是,在每學期末的成果發表會上,總能看到 5060 件各異其趣的作品,無論是桌、椅、櫃等各類家具或小器物,都可見到創作者的巧思。


木師教堂
開枝散葉

受限於時間與空間,懷德居發展已到飽和,林東陽決定下山起造另一處基地。幾經探尋,位於三峽的臺北大學願提供 550 坪綠地,懷德居則負責籌募 2500 萬元資金並規劃教學計畫,讓更多人親炙臺灣木藝之美。


二代基地命名為「木師教堂」,源自一念之間,
2013 年懷德居期末發表會,有位學員利用製作桌子的下腳料刻出東海大學教堂模型,林東陽突發奇想,以木師教堂為名,意即木工老師的教學殿堂,與信仰並沒有關聯,當然他也不排斥這種解讀。在募款過程中,懷德居以教堂模型為號召,做了五大五小,回贈大額捐款者,目前已募到 2,000 萬元,預算到位 80%,離動工日不遠。


著眼於經費考量,木構造約需
4,000 萬元,木師教堂忍痛割捨,採用鋼構紅磚建築。預計啟用後,一周有三天會奉獻給臺北大學,讓學生有選課機會,其餘四天則沿襲懷德居模式開課。但懷德居現有三位老師要指導眾多學生,恐怕力有未逮,林東陽計畫從學員中培訓師資,教導更多年輕朋友學習木工。


林東陽談到興致處,隨手翻出一篇報導說,「這段十尺長、七噸重的原木,是懷德居收到最大的『重』禮。」去年一場演講後,亂舞藝場劉先生受到懷德居故事感動,特別捐贈一段原木,林東陽當下就決定不拍賣,因為臺灣要找這麼一塊原木相當不易,未來它將豎立在木師教堂前,見證所有愛木惜木之人的情義相挺。


筆與刨刀
合作雙贏

在林東陽腦海的藍圖中,木師教堂將是大學部,懷德居則像研究所,教學模式有所區別,我很不喜歡去複製一個模式,懷德居十年來的發展也是複製不來的。每年不定期到國外參訪,他從先進國家木工教育思維中,領略到「用心」學習最重要,「硬體落後,花錢就解決;軟體資源不足,才是問題所在。



他以丹麥
哥本哈根技術學院為例,連年執行「開枝散葉計畫(Branching Out Project)」,將木工學生與年輕設計師配對,共同在設計、創新和工藝等跨領域密切合作,尤其專注在產品開發部分。回顧廿世紀,丹麥設計師和技術嫻熟的木匠正因合作無間,甚至是終生合作伙伴,創造出不少經典家具設計。


反觀國內誰都不服誰,「一隻筆與一隻刨刀,哪個重要?」林東陽說,懷德居就是要創造雙贏,唯有設計師和木工匠師合作,才會有好的結果。「腳踩著土地,眼睛要看著國際,不故步自封。」他指出,學木工的人如果沒開竅,就會在技術範疇裡鑽牛角尖,一切按照老工法,再過五百年也不會改變,傳承創新才能活化木工


獨一無二
絕不複製
懷抱著百年樹人的理想,在大家都不看好之下,林東陽領著三位老師林彥志、森平房、吳孟芳,撐住體制外的學習平臺根據兩年前的統計,北部有十個木工教學場域,其中六處與懷德居多少有些關聯,林東陽對此現象樂觀其成,「社會應該是讓各行各業都有機會公平發展,而非一面倒地追求 3C 產業。」


去年懷德居汰舊換新,參考丹麥學院作法,一口氣買進
22張德國百年工坊製作的工作枱,雖然要價不菲,但提升學員們的尊榮感。而當初只花一萬七千元運費,從臺東搬回的二手工作枱,拍賣掉九張作為新建教室用,留下三張見證草創的艱難,拍賣所得還遠遠超過當時取得的成本,林東陽說,「這就是創造價值啊!」

思路活躍的林東陽又有新創舉,舉辦七年的懷德居家具創作新人獎,今年起獎勵方式有所轉變,提供免學費獎助,讓青年學子在暑假到懷德居上課,歡迎大專院校老師推薦,也鼓勵優秀同學毛遂自薦

「我從不認為我是藝術家,我就是個木匠。」林東陽引用美國老木匠Sam Maloof 的話說,懷德居不喜歡冠上文創帽子,單純就是在教木工,而木工領域範圍很廣,從雕刻、車床到細木作,只要有一顆想學木工的心,都可以來學。他期許木民們各自努力,萬萬不要複製,千萬要獨一無二,「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就不相信一輩子專心做一件事會做不好


本文轉載自

新北市文化季刊  21 期頁 9~1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