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百年記憶的古董藥櫃
攝影:王耀賢
手作‧記憶的刻度
日前台南毛先生快遞寄贈他們剛剛出版的《森‧手帖─ 手作‧記憶的刻度》,書裡登載 2 篇與懷德居相關文章。兩年前【 森/CASA】著手計畫發行企業雜誌,懷德居獲得青睞列為第一波報導對象,不過接受採訪後,遲遲未見刊出,久了也就將這事給忘了。
個人與毛先生初識於 2006年台北國際家具展會場。當時他們展出剛代理的 Carl Hansen家具,我則負責策畫大會【設計尋根傳統創新椅展】的工作。當年毛先生得獲丹麥信任,代理 Wegner的設計,可是了不起的大事,這也是讓我們佩服尊崇的所在。
而今事隔數年,欣見專集《森‧手帖》出版;毛先生還宅配送上他特選的野蜂蜜,感謝一同並肩努力推廣好家具。懷德居感受到【 森/CASA】的貼心多禮,徵得同意乃將這篇文字,重新整理披露在此,分享家具友朋。
毛先生造訪懷德居 2008/10/2
我不是聰明的人,但是我很堅持,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不容易被打敗。
大學念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後,我曾思考未來到底該做什麼事?既然對「木頭」熟悉,也對家具有興趣,七十年代,拿著國家公費,我飛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學習家具製造與經營。
邊學,邊看,讓我更認識家具;而一旦愛上家具,就很難回頭了。剛開始,我喜歡蒐集台灣老家具,這座百年藥櫃,就是一九九五年我在台北故宮路上一家老家具店發現的寶。藥櫃源自於哪兒,古董販子是在哪裡發現的,似乎也不可考了。
這座藥櫃,用的是台灣原生木頭─楠木,原本共有兩座櫃子連在一起,但因為家裡空間不夠,所以得和朋友一人分一半,讓兩個兄弟手足分離。我記得當年買回來時,整座藥櫃幾乎解體,只剩下抽屜前板算完整,放在家具修理工廠裡還得用尼龍繩把整體牢牢綁住。但這也是木頭家具迷人的地方,經過修復,又能再度復活。
藥櫃抽頭﹝局部特寫﹞
藥名凹刻前所未見;蓋一般藥櫃,多以毛筆書寫或另貼標籤
直到現在,我們家用這個櫃子十多年了,還真的把它當成藥櫃來使用,在部分抽屜裡擺滿我常用的西藥,其餘格子,就用來放相片等雜物。有時候想想,藥櫃很有系統概念,我曾經算過,這座藥櫃的抽屜板上共陰刻了兩百種藥名;還聽說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就是透過中國老式家具的多層抽屜來分類資料。
如果要說這座藥櫃的唯一缺點,或許就是它曾經過重組而非原裝。不過,我想現代的台灣,這樣的古董藥櫃可能已經不容易再尋找,見到了。
丹麥老工匠靜靜觀看台灣楠木老藥櫥2012/12/12
文字轉載自:《森‧手帖─ 手作‧記憶的刻度》頁62~63
附言:
台灣家具中,藥櫥向來搶手。品相完整老家具,除非行家讓手,市面已經難得一見。不過最近剛巧看到潘孟安立委在臉書分享他家祖傳藥櫃。他說:
祖傳三代,超過百年的中藥櫃
雖然不新穎還有點舊
但是張醫師很感性地說
我就算有億萬家產也不會換這個藥櫃
『說有他們身影似乎有點嚇人,
但是他們站在櫃內配藥的身影,不只我忘不掉
鄉親更是時常提起。它不只有溫度
還有我父親我阿公的指印
這是我家最貴『重』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