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6-222 重拾新生命的樹

$
0
0

重拾新生命的樹林東陽「懷德居」

/ 徐婉禎 (Woan-Jen HSU)

出入山林

「我是一個森林的孩子。我出生在一片沒有屋蓋的森林中,那些山毛櫸和櫟樹遮蓋著陸地,而讓綠茵生長其上。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的是森林中鳥的歌聲,而圍繞著我的是那些鄰近的樹木,我一出生便接觸到森林,因此我的出生便決定了我的職業。」〈森林之子〉柯塔 (Johann Heinrich Cotta1763-1844) ─

林東陽 1947 年生於現今地址新北市林口的山區嘉寶村,這是一座佈滿茶園的山中聚落,從林口城區開車入內,須得經過山路蜿蜒曲折才能到達,實足令人難以禁受。如同〈桃花源記〉的漁人對桃花源的探尋,印驗了中國詩人陸放翁〈遊山西村〉所言:「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疑惑是否迷失了道路,轉一個彎,眼前頓時豁然開朗,「嘉寶村」巨石?里程碑正矗立眼前。

嘉寶村雖地處偏遠山區,山坳處的村落卻是風光明媚,是個恬靜安適的所在。林東陽生養於此,濡染天地自然之靈氣,從小即顯現出對智性的追求,小學畢業之後,考進師大附中就讀。或是緣於對家鄉山林難以割捨之情,林東陽大學時選擇進入中興大學森林系,向山林的行列歸隊。他自詡為「森林之子」,曾經引用德國林業科學教育先驅約翰海因里希柯塔 (Johann Heinrich Cotta1763-1844,森林學創始人之一,創辦德國第一所私人林業學校,提倡林業的永續經營原則)的〈森林之子〉所言:「我一出生便接觸到森林,因此我的出生便決定了我的職業。」說明自己往後命中註定與林木行業的不解之緣。1970 年大學畢業後,延伸森林系的專業而往家具領域深造,於1978年以國科會第 16屆科技人員身份,前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專研「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1979年自美返國,任教於臺北工專(今改制改名「臺北科技大學」)

任教職期間,林東陽年年實行產官學研究推廣計畫,未有間斷。除此,更在 1981 年協助創辦「木工家具雜誌」,持續撰稿至今。同年,亦爭取「孫海文教基金會」將臺北工專家具組同學列為獎勵對象,1983年獲頒第一屆「孫海基金會林產事業紀念獎」。1983-1985年間,再獲得公家補助,以國科會第 20屆科技人員身份,赴美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修讀博士課程。1993-1994則是以國科會第 31 屆科技人員第三次赴美,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從事專業研究。從事家具教育長達二十四年,2003年林東陽自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提早退休,當時題有詩句「桃李久種自成蹊老驥伏櫪志千里」,以詩自勉,對林東陽來說,退休從來不是終點,而是志在千里甫將開始的起點。

自山林而出,必也回歸山林。退休後的林東陽又再回到自己出生成長?的故鄉,回到嘉寶村山間靈氣的懷抱。隔年 (2004)他立即創辦「懷德居家具知識館」(Furniture Bibliotheca,HDG),兩年後 (2006) 更進一步創辦「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Nonprofit Experimental Woodworking School, NEWS HDG),再兩年後 (2008) 成立了「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從學校體制內轉往體制外,畢生致力於木工家具的教育與推廣,2011 年 八 月林東陽獲得總統府頒發「臺灣之光」。仍然努力不稍作休息的林東陽,於2011年九月著作出版《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這是一本深入淺出介紹北歐經典設計單椅的入門聖經,甫首刷出版即獲得廣大好評,截至今日已經有六刷印行。2014年起,懷德居文化基金會與國立台北大學合作,將體制外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模式帶進體制之內,規劃打造「木師教堂」木工老師的教學殿堂,經過1356日的等待,終於在今年的春天 201731日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動土奠基,木師教堂的完成指日可待。

知識實踐

英文「藝術」一詞「art」源於拉丁文ars,拉丁文則是翻譯自希臘文τέχνη,泛指在某種方面的精通,此不僅可以指製作實踐上的精通,同時也可以指知識理論上的精通。按此,在古老的西方「工」與「藝」並無區別,技術與藝術是相互貫穿交通,實踐就需要以知識為根基,而知識就需要靠實踐去體現。這樣的思維延續至文藝復興時期達到高峰,尤其以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表現為代表。眾所周知,達文西不僅是畫家,其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1503-1507, 法國巴黎羅浮宮)、〈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 1498, 義大利米蘭恩寵聖母的多明我會院食堂牆壁)亙古至今仍為偉大之作,他還是集各種數理科學為一身的科學家、發明家,充分將技術與藝術合而為一、將知識與實踐融合並呈。曾幾何時,自然科學從哲學分離出來,逐漸轉向而成為科技;感性審美也從哲學分離出來,另外成就為藝術。技術與藝術似乎變成無法並存且相互對立的概念,原本作為「精通」的共同本質竟遭受到現今人們的忽視與遺忘。

林東陽卻以其自身經驗,體悟出知識與實踐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二十四年任教期間,面對一批又一批技術純熟的學員,他意識到知識與技術之不可偏廢,不但敦促學員亦嚴格敦促自己不斷再做進修。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博士班修業期間,其所在地萊禮市 (Raleigh)不遠處的高點市 (High Point) 正是全世界著名的家具之都,1970 年高點家具圖書館創立,或許受此啟發,林東陽自學校退休之後,將其經年累月所蒐集而來的資料文獻整理捐出,加之校友的支持出錢出力,以此於 2004 年十二月成立「懷德居家具知識館」,正用以彰顯技術之外知識的重要,企圖翻轉讀書人不學木工,木工人不讀書的刻板印象。

「懷德居家具知識館」就設在林東陽於嘉寶村的老家。入口處紅磚砌成的門牆青苔綠樹相應,甚有古意。原本的老宅主建築已大多崩壞,坍塌處就地留有原貌。知識館即是將西廂房的重新整理,再擴充增建為兩層樓透天厝的空間使用。這幢猶似半山腰間的別墅,竟是別有洞天。不太大的客廳,僅兩三件矮櫃長凳擺設其中,牆上掛的是林東陽父親的書法以及父母親的畫像。從客廳入內,會先轉入盆栽綠意妝點的天井,一方天空自上灑落,浮躁消除,沉澱過後只剩下輕鬆的自在,左手邊登上幾級階梯便是知識館的心臟地帶。

知識館內滿牆壁的書架上有超過千冊中外文關於家具知識的書籍;館內同時尚陳列有家具史上的經典樣例或國外家具工作坊的照片或海報。這些原本是林東陽的私人收藏,原本打算退休時捐贈予校方,卻校方空間不足而遭到婉拒,現今倒成為知識館最珍貴的知識來源。靠牆而立的一排排紅木書櫃,得自於台南永興祥木業的捐贈;館內的木地板是臺北科技大學校友幫忙鋪設的;入門的木作櫃台來自臺北「紅屋」;中央的原木大桌,豪情氣度卻溫潤迎接到此用功的訪客。購自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以 6:1 等比例打造的名椅模型,不僅設計尺寸比例、連同材料工法都忠於原作,擺滿整整兩大展示櫃,之所以稱作知識館不稱作圖書館,其原因正在於此除了大量藏書之外,另有其他例如模型或標本等珍藏的物件。林東陽創設了一處得以探索家具知識的平台,在「懷德居家具知識館」,對於國內外家具的知識、對於身心靈的澄淨洗滌都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

實踐運動

繼「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之後,林東陽接收到很多人反應,希望能有一個教學的機制,教授大家學習木作。林東陽於是再將原本老家閒置已久的豬舍進行徹底改造,在眾人殷殷期盼下,終於2006年創立了臺灣第一所木工學校「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作為全台木工首學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不但是木工學習的場所,更是林東陽對自我教育思想、實踐自我教育理念的檢驗場,過去在臺灣制式教育體制下所無法實現的,現在可以透過成立木工學校逐項實驗完成,故而,此木工學校被定位為實驗的性質。學校基本上是個木工設備齊全的大面積木工教室,基於過去以來林東陽任教北科大時於木工家具產學互動所奠定下的基礎,家具公會、木工機械業者(山富、博凱、介明、加祐、湧東、圜銨、張鐵、廣穎、永勳、華薪、森鈺、辰洋、駿鋒、東正…)聽聞木工學校創立的需求,基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回饋之心,即刻以「一家公司捐一台嶄新特定機種」的方式,以實際行動支持這所木工實驗學校的創立,這幾位企業主不追求浮誇的虛名,卻是將對己所從出的土地的孺慕之情,化心念為紮紮實實的行動。

木工學校的老師俱是臺灣木工界佼佼的人物,森平房曾獲得世界技能競賽家具木工職類金牌、林彥志曾經拿下全國技能競賽家具木工第一名、吳孟芳曾在美國家具大廠擔任設計師。課程一年有兩期,每一期四個月。第一期前半段先傳授木工基礎,初入門時的基礎課程大致有磨刀、材積計算、認識各種木材等,基礎課程之後的課程則無特定的主題,沒有標準答案,由學員自設題目,在學中做,也在做中學。課程開放給任何對家具設計及木工方面有興趣的人士,目前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的各個年齡層的各行各業,每一位皆是抱持對手工家具的熱情而來。林東陽對木工學校強調「心手合一」,設計 LOGO 的時候也特地在 HDG-NEWS (NEWSNonprofit Experimental Woodworking School,也象徵集結北東西南 North, East, West, South各方力量之意)字母之上另加入雙手的圖像,以此呼應「心手合一勤工儉學」的八字校訓。

在這裡,從來不是老師出作業給學員,從來不是學員問老師要做什麼,而是學員自發性的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學員將自己想做的作品和老師討論,專業的老師則教授以完成該作品所需的技術,學員才是主角,老師只是從旁協助解決製作過程中所遭遇到而未能獨力解決的問題。學員小心翼翼地繪製屬於自己的設計稿,精細丈量所需的木料,頭腦裡不斷運轉,這是他小小的夢想,他正傾覆全力用心地規劃和實踐。過程中,總是會遭遇到或是選料上或是技巧上的難題,學員竭盡所能想辦法克服,老師則是適時地給予建言和協助。在這個意義上,學員生出各式各樣的作業給老師,老師在協助解困時也教學相長。沒有特定的課程名稱、沒有教學大綱、沒有教學進度時間表的木工實驗學校,卻能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員自己、學員和學員之間、學員和老師之間,每個人都更積極更認真,投入的更多也收穫的更多。臺灣其他地方將效法歐陸學徒教育作為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忽略了主動學習這個最關鍵的環節,雖然將技師師傅引進學校體制,仍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被動學習所造就出來的仍然是不思動腦的機械人,機械人的動作或許更純熟,仍然是個追隨者的角色,永遠等待命令的下達。

懷德居懷德者居之

林東陽於懷德居所欲培養的不是追隨者而是開創者,從心念起始,親自以雙手貫徹,這是一種素養,而這樣的素養必須漫長時日的點滴累積,學員張誠芳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到:「每個星期來到這裡,在夢的工裡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每次完成一點點,完成一點點,再完成一點點然後,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也就完成了。」懷德居,懷德者居之,林東陽的種種作為說明他就是這懷德之人,他吸引了相同磁場的懷德之人棲居其中,正向的善能量正在聚集。因為有林東陽的起頭,引領臺灣掀起一股手作木工與翻轉制式教育的風潮,這股影響透過知識館、基金會、木工實驗學校,由具體實踐所引發的運動正帶著懷德居的精神向外擴散出去。

本文摘自:
重拾新生命的樹-臺灣工藝季刊 Vol.65-20176月號
http://mocfile.moc.gov.tw/files/201706/184fe25f-3f95-4065-ac19-58455a6350bd.pdf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