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家具傳承
Hand-Crafted Furniture
識者能容
文宋祖慈 攝影賴光煜
家具大師韋格納說過:「一把椅子,好坐才算數。(A chair is not a chair until someone is sitting in it.)」家具涵容承載著我們的行住坐臥,您有沒有注意過,它不僅反映使用者的生活樣貌,同時顯示一個時代的文化、工藝與創意?
可以每天使用的經典
喜愛木頭或許是人的天性,以生長在山林間的樹木為材料,製作每天使用的桌椅家具,原木的溫潤觸感與天成的紋理,似乎能提供更多安穩寧謐。
曾在台北科技大學從事24年家具教育的林東陽,特別喜愛丹麥的設計,長年收藏許多經典名椅,目前正提供大溪木藝博物館舉辦特展。他認為木工家具是由許多細節構成,不論哪個年代的工匠,機械只是他們「裝了馬達的手工具」,手作細木家具特別的意義在於它們是「心手合一」的產物—製作者善用材料、堅持工藝,在在都需要用心。以林東陽非常推崇的丹麥設計師韋格納(Hans J. Wegner,1914-2007)為例,這位二十世紀的設計巨匠大可以發展商業量產,卻深信手工技藝能帶來扎實能量與鮮明個性。
韋格納設計的椅子,問世都超過60年,卻仍然活躍在國際市場,它們在設計者過世以後仍然遵循著業界倫理,由少數幾家長期合作的工房繼續生產。林東陽認為,一把能被博物館收藏的好椅,即使你花20萬買,每日使用耐用40年,以流行語來說:「每天花不到一杯咖啡的錢」,不是很值得嗎?另一個角度反觀台灣曾是家具代工王國,不乏手路優異的木匠,如果能從文化、工藝、創意三個面向來思考傳統產業,台灣的山林良材,是否更能被善待並傳世。
丹麥經典 根源明式
韋格納曾設計五百多款椅子,至少九張屬於中式風格,其中四款目前還在生產,他的靈感來源,來自中國明代的圈椅—靠背與扶手融合為馬蹄形、構件簡潔細緻且多為圓形;這個在中國一直停留在傳統家具形制的範例,卻啟發了兩百年後的丹麥人。這可能是最能由工匠體現的一種傳承—當你把椅子簡化到只剩必要的椅背、椅面和椅腳,結構便是它最鮮明的主題。
1944問世的China Chair外型最接近圈椅原型、1950設計的Y Chair是韋格納作品中賣得最好的一款、The Chair則被視為他的生涯代表作,整件設計沒有任何銳角,因為好坐,被選為美國1960年首度總統電視辯論的座椅。(該屆候選人甘迺迪當時為背疾所苦,電視台為了體貼他而挑選的這款椅子卻搶盡風頭,在播出之後聲名大噪。)特意簡化的設計,一方面因應戰後的物資缺乏,將材料減量,一方面帶領丹麥傳統家具走向現代化。The Chair這樣一把實木椅,幾乎適合每個家庭使用,卻從未量產。林東陽說,好家具不會折舊,反而年年增值,正因為它考量的不是成本與利潤,而是經得起時空考驗的價值。
木工私塾 推廣木藝生活
長期推廣設計家具,收集大量專業書籍與模型,林東陽甚至一度無心插柳讓丹麥PP Mobler工房主動讓他代理在台銷售,而他最為關心的,還是木作教育;因此從教職退休之後,反而更積極地打破校園「門牆」,陸續在自己出生的林口老家,創設「懷德居家具知識館」、開辦「木工實驗學校」。十年來他的自力創校讓「懷德居」成為許多人手造夢想的「秘密基地」。
林東陽自己並不是匠人或工藝家,卻以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承先啟後,聘請三位以前教過的學生來懷德居當老師,以私塾式教學讓從零開始的木工愛好者可以手造心頭好。他常以自行車來比喻:從前鐵馬是交通工具,現在人們騎車卻是作為休閒或運動;木工過去是人們選擇的一種行業,但它更是生活的一部份,與時俱進,木工也可以是休閒嗜好、個人創作、甚至是修身養性的練習。
懷德居沒有統一教材,學員也不分年齡背景,林東陽想要帶領的是一種「傳授方法,引導學生用雙手鋸鑿鉋削出自己的創意表達」的木工教育,因此,從來不曾接觸過木工的阿嬤可以為孫子做一台娃娃車、兩個女生可以合力打造一艘獨木舟⋯⋯。學員的每件創作都有故事,或許要花費許多個假日才得以完成,卻成就了獨一無二足以傳家的家具。心手合一之美,很奇特的,製作者與使用者雙方,都能體會。
本文轉載自
華航機上雜誌Dynasty May 2016